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6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62篇
林业   68篇
农学   85篇
基础科学   68篇
  101篇
综合类   346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35篇
畜牧兽医   46篇
园艺   17篇
植物保护   2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We compared breeding bird communities and vegetation characteristics at paired point locations in primary (undisturbed) and mature secondary forest (70-100 years old) sites in Great Smoky Mountains National Park, USA to understand how sites logged prior to creation of the park compare to undisturbed sites following 70 years of protection from human disturbance. We found that bird and vegetation communities are currently similar, but retain some differences in species composition. Rank abundance curves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forest bird communities showed very similar patterns of species dominance. Species composition was also similar on the two sites which shared 24 of the 25 most frequently recorded species. Nonetheless, comparisons of density estimates derived from distance sampling showed three bird species were more abundant on primary forest sites and that one bird species was significantly more abundant on secondary forest sites. Notably, comparisons based on raw counts (unadjusted for potential differences in detectability) produced somewhat different results. Analyses of vegetation samples for the paired sites also showed relative similarity, but with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primary and secondary forests. Primary forest sites had more large trees (trees greater than 50 cm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and late successional species. Primary forest sites had a denser tall shrub layer while secondary forest sites had a denser canopy layer. Nonetheless, tree species richness, basal area of live trees and number of standing snags did not differ between primary and secondary forest sites. Results indicate that breeding bird communities on sites within the park that were logged commercially 70 years ago are currently quite similar to bird communities on sites with no history of human disturbance.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bird communities on previously disturbed and undisturbed sites in Great Smoky Mountains National Park may exceed those on more fragmented landscapes because large patches of primary forest, adjacent to commercially logged sites, remained in the park when it was established in 1935. These patches of primary forest may have served as source areas for commercially logged sites.  相似文献   
72.
以洞庭湖区汉寿县农村雷电灾害调查为例,分析了农村雷电灾害造成伤人损物、诱发火灾的危害,并结合目前农民防雷安全意识淡薄、农村防雷措施缺乏及农村建房疏于规范管理等雷电灾害防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抓宣传、严制度、重管理着手,提出了加强新农村建设防雷安全工作的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3.
气象防雷技术的提高对于气象工作的整体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气象防雷技术的有效运用以及创新提高对于完成在气象防雷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以及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74.
陈宇  翁玲 《北京农业》2012,(9):166-16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发展要求。这些要求凸显出农村防雷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做好新农村建设中防雷减灾工作具有其特殊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75.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城市燃气管道安全失效概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永梅  邢志祥  沈明  邵辉  汪旭升 《油气储运》2012,31(4):270-273,327
贝叶斯网络对不确定性问题具有强大的处理能力和自我学习更新能力,而贝叶斯网络软件的应用提高了基于贝叶斯网络风险预测的有效性。建立了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城市燃气管道失效概率分析模型,运用HUGIN和MSBNX软件工具,结合某市天然气管道案例,计算多态故障顶事件安全失效概率和各失效因素的结构重要度。运用BN的推理能力,对造成管道安全失效的自然破坏因素和腐蚀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双因素修正。修正后的贝叶斯网络模型更加符合实际,对提高城市燃气管道安全失效定量分析的系统性、预见性和准确性具有更好的现实意义,也充分显示了贝叶斯网络在处理复杂系统风险分析中独特的优越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76.
范野 《宁夏农林科技》2012,53(11):136+139
简要介绍了直击雷、侧击雷、雷电波侵入的相关知识及防雷措施,并举例说明防雷措施在高层建筑物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7.
农村防雷现状及科学防雷措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红彬 《宁夏农林科技》2012,53(7):65-66,68
介绍了农村的防雷现状,提出了农村防雷的技术性措施(农村建房、电力线路、电视、电话、家用电器等方面的防雷措施)和政策性建议(建立一套完善的农村防雷体系;加强雷电灾害的预警预报及加强农村雷电科普知识宣传),最后提出日常生活中实用的简易防雷措施,旨在为减少雷电灾害损失,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稳步开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8.
基于GIS和RS的黄龙山林区土地时空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龙山林区为研究对象,结合1990年、2000年、2008年3期TM图像,运用RS和GIS技术分析黄龙林区1990-2008年间土地利用动态的空间变化过程,并利用马尔柯夫模型对土地动态变化及演变趋势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以前,土地利用变化快,土地利用动态度为1.60%,并且转移较分散,而从2000年以后,土地利用动态度降为0.94%,转移方向趋于集中;1990-2008年期间,有林地面积增加最多,达427.06km2,疏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大幅减少,耕地面积先增后减,主要土地利用转变方式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向有林地;预测结果表明:2008年以后的16a内(2008-2024年),研究区内耕地、疏林地、未利用地等将进一步减少且增减幅度不断降低;有林地和其他林地面积将继续增加,城乡用地和水域等也有增减但幅度不大。  相似文献   
79.
基于1970、1980、1990、2000和2008年五期的MSS、TM与ETM遥感影像数据,对海河流域1970~2008年土地利用的变化及其驱动因素进行研究,为充分揭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特征在土地结构整体变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利用ARCGIS数据集成分析平台,将不同时段土地利用图叠加,统计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1970~1990年与1990~2008年两个比较时段的转移概率矩阵.近30年来海河流域土地利用结构一直是以耕地和林地为主导的土地覆盖格局,园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显著增加,耕地和其它用地则明显减少,在定量刻画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影响流域内土地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为自然因素以及政策导向、产业结构调整、人口增长等社会经济因素.目前海河流域正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生产性用地快速增长,耕地面积迅速减少,林地面积变化不大,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遏制流域内耕地不合理非农化,保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增长  相似文献   
80.
利用2005~2008年邯郸闪电监测资料,分析了邯郸雷电发生规律和特征。结果表明:地闪中负地闪占绝对优势,地闪和负闪在2~11月呈单峰分布,7月达峰值,8月次之,与对流活动和降水最多时段相对应;地闪日变化曲线呈4峰分布,15时出现最高峰值,19时次之,地闪的日变化也与强对流天气的日变化规律一致,正闪滞后于负闪发生;正闪与总地闪比值的日变化表明对流天气一般在16时以后发展强盛,17~19时是一天中对流天气最易发展成熟的时段;闪电的高密度区集中出现在中西部地区,具有明显的地理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